百人表彰

戈敢

戈敢,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现任自治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宁夏农林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名誉会长。

一、退休不退岗,爱岗敬业,痴情“三农”事业。他退休近二十年来,退休不退岗、离岗不离职,足迹踏遍宁夏山山水水,把自己的退休生涯奉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专项调研,提出重大调研报告40多项,老专家建言30多件,其中大部分得到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及分管领导的重视和批示,被采纳应用的诸多对䇿建议,对促进宁夏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成效显著。其中:1.《黄河河套地区生态经济区发展研究》被宁、䝉、陜三省区作为联合提案,提交全国十届政协会议,得到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的肯定和支持。对加快三省区能源金三角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业发展研究》提出农业发展必须由粮食为主的单一种植业向种草养畜、农牧复合的生态农业转变。受到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建国的高度重视,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盐池会议)作为参阅文件,大部分观点和对策建议被大会主报告吸纳,对推动中部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3.《石嘴山市惠农区运用生态经济模式建设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的经验值得推广》关于应用“立体分布、一水两用、树坑种瓜”生态经济模式建议,得到自治区原党委书记李建华同志的重要批示,被广泛推广应用,已为贺兰山东麓构建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4.《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调查研究》得到韩茂华副书记和陈进玉副主席的重视。先后做了批示。提出的六条对策建议,使东麓“毁林种粮”“滥牧”“乱采砂石”“超采地下水”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并从此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葡萄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5.《对我区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提出调整“十三五”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供水保障建设,狠抓营销,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机制创新等六条建议,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而且也引起自治区高层领导与相关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所提建议得到落实,对自治区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发挥了重要咨询和指导作用。

二、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通过深入调研,针对当地地方政府、部门对极端干旱的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自发开展的建造“压砂田发展硒砂瓜”的创举有不同认识,采取不支持态度,研究指出:铺设压砂瓜这是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它的科学价值:一是通过覄砂,把不足170毫米的无效降雨转化为有效的土壤水,使原来无法利用的水土光热资源转变成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二是通过覄砂,把荒漠生态系统转化为压砂农田生态系统,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它的意义在于农民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改变生产和生存条件,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他亲自带领农业、农机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试验农业新技术、试制新机械,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实现了压砂地的可持续发展。使28万平困人口从由原来不足8万亩,目前已发展到110万亩,年产值超过15亿元,使人均收入过万元,家家盖楼房,户户买小车,走上了快速脱贫之路。之后又针对盲目发展枣瓜间作立体复合种植,及时提出《关于压砂地发展枣瓜间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明确指出:枣瓜间作不利于硒砂瓜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増收。林业厅采纳了这条建议并修改了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在2009年国际保护性耕作学会年会上作了《中国压砂田的发展与意义》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和肯定,使中国压砂地走向世界。

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夕阳红激荡正能量,为农业科技事业生辉。戈敢同志退休后一坚持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深入基层主持或指导科学试验,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五项,“红寺堡农牧发展研究”和开发模式分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开展的“围栏补植抚育,保障沙生道地甘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通过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分布,为甘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围栏补植、抚育和合理釆挖,使甘草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甘草资源枯竭局面得到遏制,甘草密度与产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冬季割草或有计划的轮封轮牧,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散,土壤水分得到有效保蓄,实现了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成都中药现代化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该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先后担任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清华大学合作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咨询专家组组长,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承担的《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研究项目技术咨询专家和《荒漠草原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利用》课题研究专家组组长,宁夏大学、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承担的《典型盐碱地改良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项目的技术咨询专家和河套项目区专家组组长。每个项目下设5~6个课题,课题大都由年轻的博士承担,成员多达30~50人,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方䅁的制定、田间试验设计,经常深入田间检查、指导,不分寒暑冬夏、刮风下雨,定期检查课题试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找出根源,提出补救措施。不仅要把技术难题解决在当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从理论上讲透,耐心帮助年轻人提高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会观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无论在宁夏、清华指导工作、解答技术难题都受到众多青身学子的热捧。其中《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自治区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指导的盐碱地有效排水系统的科学设置,盐碱地特殊耕作技术的掌控,水盐运动与调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旱田冲洗技术和种稻洗盐技术规程的确定等关键技术具有重大创新性。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